历史

130 不土不洋喀秋莎第三更(1 / 4)

推荐阅读:

魏刚这次来省府开会,除了吹牛逼之外,也是顺便跑一个政策落实。

按照去年省内农村就业会议精神,类似农村青年创业这种情况,除了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实行阶梯贷款额度之外,还有减免税的政策。

贷款额度没什么意思,封顶五万,而且只有梁溪、姑苏两个区才有,大银行比如CCB和ICBC,不同地区的审批难度也不一样。

魏刚完全不看好这种脑瘫纸面宣传,他只对减免税感兴趣。

因为他发现类似张浩南这种以农副产品外销内销并行的企业,带动效应非常强,比如说“万年青”单项脱水蔬菜或者说菜干,相邻村镇的农户,在自己加工之后,只要通过检查、验收,就能直接卖给五家埭食品加工厂。

品质分级之后,又发往松江不同的批发市场、集贸市场,最远卖到两浙省的余杭。

对周边农户来说,开五分自留地,保底“万年青”一项,能赚八百多到一千。

理论上一亩就能赚到一千多两千不到,五家埭食品加工厂封包或者二次加工之后,还能有一亩三百多到五百的价差。

这是相当惊人的。

他年轻时候在各个农村都混迹过,也做过好几个镇的镇长,对本乡本土十分了解,脑袋里就像是有一张张不同性质的地图,不断地变化的同时,也让他盘算着能创造多少收益。

因为客观上来说,当散户跟五家埭食品加工厂进行买卖交割的时候,厂方只要开票,就必定纳税,散户那边收税不现实,魏刚也从不琢磨这些,但厂方这里是在做增量的。

积少成多,积沙成塔。

再一个,散户中只要有奔头有决心也有野心的,必然也会扩大再生产,这是肯定的事情。

谁都想发财。

当他扩大了,自然也会纳入税收系统中。

魏刚琢磨的永远是把蛋糕做大,把饼做大,他一个人无法对抗人性,也没有那个能量和实力,所以也只能在有限的情况下,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。

而农村青年创业的政策优惠,就是一颗定心丸,将来真要是出现吃相难看的底层狗子借此搞事,那么至少在公对公上,是可以给予农村青年支持的。

他反对农村任何一个个体去蛮干创业,但有了成熟的框架甚至是体系,他是乐见壮大,且鼓励规模化发展的。

所以,跑完了推广试点提前在沙城落实之后,在回家的路上,魏刚打了个电话问张浩南,在新鲜蔬菜上,有没有什么想法。

“新鲜菜?赚不到钱的,没意思,不做。”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最新小说: